郑州西亚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堂搬到党史学习一线:采访红色石库门传人的实践课 河南日报网-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6月 7日,为积极响应省教育厅组织的“红色文物青年说”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党的100周年纪念日,郑州西亚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代表再次采访了郑州市博物馆退休馆员、中共党员李晓燕。据悉,党的一大就是在她的爷爷李书城家召开的,李书城先生是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作为这样两位革命先辈的后人,近年来,李晓燕一直为赓续红色血脉而收集与一大召开和一大会址有关的红色文物,截至本次采访,她仅向郑州博物馆就捐献了178件文物,对于自己保存和收集的其他红色文物也毫不犹豫捐献给了中共一大会址和李书城、李汉俊原籍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潜江博物馆。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浓缩了我们党的历史,石库门是我们党初心和梦想启航的地方。而这个红色历史符号的“石库门”在100年前,是李晓燕爷爷的家。
6月2日下午2时,郑州西亚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十余人到位于郑州颍河路的李晓燕家中采访,在李晓燕家中上了一堂特殊的“学党史,忆前辈,重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课。来自新闻学专业各个年级的十名同学,有的采访,有的录音,有的摄像,“长枪短炮”齐上阵,俨然一个全媒体新闻团队。
李晓燕先是拿出她多年来在一大会址留念的照片,这么多年“常回家看看”的她,已经是一大会址纪念馆熟悉的特殊客人。她向同学们介绍了一大会址参观者无法到达的二层生活区,那里有李汉俊的卧室,有小楼的书房,有欧式的风琴。先辈们当时已经是学富五车的成功人士,却为了中国的前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道路。接着,李晓燕介绍着自己家满屋纪念英烈的书籍与照片,将先辈们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李书城曾是鲁迅留学日本的同班同学,为了辛亥革命而二次赴日学习军事,成为黄兴领导的武昌起义的武汉战时司令部总参谋长,之后在孙中山组阁的南京临时政府出任总统府军事秘书兼陆军顾问官,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为他理解和同情、帮助中国共产党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建国前他积极支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统一战线,为武汉的和平解放和湖北的政治协商工作贡献力量。建国后,又在毛泽东主席提议下被任命为共和国的第一任农业部长。李书城先生不负毛主席重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签发给李书城先生的任命书已经捐给了湖北博物馆。
同样,李汉俊在英勇牺牲前后的故事也震撼人心,他的一生虽短暂,却以年轻的生命为代价,为艰难跋涉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他担任湖北省教育厅长时,汪精卫叛变革命,李汉俊冒着杀头的危险,联手李书城、詹大悲从国民党监狱中解救出了300多名共产党员,这些人都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保留下来的革命种子。
中国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李汉俊烈士这般大无畏的勇士才有了今日的康宁盛世。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签发了授予李汉俊亲属的0011号英烈证书 。李汉俊一生仅存的4幅照片被李晓燕多方寻找和修复后先后捐献。李晓燕把自己多年来整理的书籍一一拿给学生们看,每位英雄的故事都真实感人,那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影,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激情澎湃的英雄。
硝烟岁月已然远去,先辈为了追求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理想信念也感染着李晓燕 ,她一直没有放弃搜集寻找与先辈相关的资料与照片。她竭尽所能,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在不断完善父辈们在党史之外信息的同时,还倾其所有捐赠出原本可保留的文物。现在上海一大会址,湖北武汉、潜江,郑州等地的博物馆都有李晓燕捐赠的红色文物。 也因为有了李晓燕的坚持与努力,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那些老旧照片背后动人的故事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每当李晓燕抚摸起这些老照片,旧物品时,我们都会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对先辈的怀念与思索。从她的目光中看不到哀愁,更多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期望与祝福。
郑州西亚斯学院以党的百岁生日为契机,希望通过把新闻实践课的课堂搬到新闻一线,让学生在充实新闻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用“四力”采访、报道、学好党史,讲好中国故事。这次采访,他们懂得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如何结合,让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专业课相融,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任显扬 田 雪 王欣悦 张俊凯 骆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