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

全国优秀记者看兰考 | “苦水”变甜 河南日报网-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陕西日报记者 陶玉琼

  今年41岁的王平解怎么也没想到,打拼多年在北京站稳了脚跟的自己,最终还是回村了。

  王平解是5年前回来的,是被躺在病床上的老支书喊回来的。

  “四儿,你知道,咱这片地方,老牛圈、苦水区,乡亲们不容易。我……”“你当过兵,也见过世面……”

  “中!叔,你放心!”

  握住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老支书干瘦的手,王平解心一横,从咬紧的腮帮子里,挤出了这句话。

  王平解咋能不了解老支书的心思——

  许河乡杨桥村,这个位于兰考县最东端、引黄灌溉水系末端的小村庄,是他长大的地方,也是祖祖辈辈因“水”受苦又受穷的地方。天干时,上游黄河水过不来,庄稼受旱;汛期,成片的田地都泡在水里,种啥都白搭。村东边有片地,当年老辈人赶着牛车下地耕田,牛腿陷进去就出不来,因此得名“老牛圈”。井里打出的地下水碱性太大,喝起来发苦,更浇不成地,村子又被划进苦水区……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杨桥村人的眼中,“水”的面目常常可憎,与“苦”相连。

  “别的地方一下雨,人都往家里钻。在俺们村,一下雨,俺爹就往雨里跑。”

  跑出去干啥?

  无奈的笑容爬上王平解黝黑的面庞,“看地嘛,看涝了没,看庄稼能不能扛过去。”

  “有一年,村里几百亩地被淹了。其中有一户种的是西瓜,刚熟的瓜全漂在水面上,俺和好多村里的孩儿紧着搁那儿捞,可开心。”王平解突然不笑了,皱起眉头补充,“那时候小,啥也不懂。”

  虽早早离家,但“苦水”带来的土地贫瘠与生活贫困,缠绕在老人们讲的“古迹”里,镶嵌在父辈紧蹙的眉眼间,也印刻在王平解的记忆里。

  接班干起村党支部书记后,借着党的好政策,王平解带领支部班子下苦劲、攒人心,杨桥村人的生活也一天好过一天。但是,灌溉问题依旧困扰着村里人。

  今年夏天,那块压在王平解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6月上旬,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在多次调研后,组织县水利、土地等相关行业部门、省级专家团队进行多次实地勘察,敲定了苦水区治理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在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收集储蓄黄河水,还能在每年汛期收集雨水。197万立方米的蓄水量,可以满足包括杨桥村耕地在内的2.2万亩农田灌溉2次的需求,真正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6月13日,我记得太清楚了,那天正式开始清障。”8月30日,晴空万里,站在兰考县苦水区治理项目上水库施工现场,王平解眉目舒展、语调高亢,他的身后,几台挖掘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你们可能不信,只用了3天时间,鱼塘、羊圈、库房……地面上所有群众生活生产痕迹,全都像变魔术一样没有了。”王平解笑着说,不光杨桥人满心喜悦全力配合政府清障工作,邻近几个村的群众也都欢欣鼓舞——许河村年近60的老支书,每天顶着酷暑在工地奔波,他说:“不敢想象,在退休前、在任期内,还能参与苦水区治理工作,很自豪!”新庄村村民马文启生病住院20多天,却执意不让儿子看护。他告诉当村支书的儿子,苦水区治理是几辈人的愿望,一定要坚守在村里配合党委、政府开展征地工作,做好这个民心工程……

  眼下,苦水区治理项目上下水库清障和征地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据了解,还有不到半月,上水库就能挖好。

  “苦水区治理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环、两库、三水廊’的生态布局,进一步改良周边土壤环境,实现灌区每亩每年1200元的增收,同时也优化了兰考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助力全县乡村振兴。”兰考县水利局副局长刘汉启介绍。

  一个项目,只是一盘棋局里的一个棋子。

  从恢复东方红提灌站、开挖红仪渠等工程,实施河道疏浚、水系连通,到对兰考干渠内28座闸、坝进行科学调度合理调节,实现全县河道水满沟渠、波光粼粼;从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连通邻近宜连河湖水体,逐步恢复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再到打造河湖渠塘连通体系,形成一闸一水库一景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水生态环境……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和河南省提出的四水同治相关要求,兰考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牢牢把握“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发展总基调,努力实现黄河水“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逐步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全面激活全域水资源,以“水”为笔,描绘出一幅“汩汩清水惠民生,幸福流淌千万家”的喜人景象。

  “顺利的话,明年春天的那茬麦子,就能喝上甜甜的黄河水了!”站在杨桥村的土地上,王平解第一次,用“甜”形容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