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市场新需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河南日报网-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王海杰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法治建设成效、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我国从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上下以实施《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重点积极创新,“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经济活力持续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河南营商环境总体水平和市场主体的需求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找准“三个短板”。只有从营商环境“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找准短板和不足,才能精准施策、精准突破。一是市场主体弱小,要素供给不足。比如,高质量市场主体不足,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竞争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短缺,劳动力成本增加,一些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加上疫情冲击,制造业招工难与留才难的问题并存,企业的生存压力增加。二是政策稳定性不够,供需错位现象突出。政策变动相对频繁,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缺少统筹和协调,用户思维不足,政府主导、政府决定较多,导致出台的政策过于模糊,具体细则和操作办法不明确,配套措施滞后,政策落地难、执行难。三是服务管理主动性、精细化和精准性不够。“少做少错”、推诿懒政、“一刀切”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责任和服务意识仍然不强,遇到问题多是被动应对,预判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政策执行有偏差。
把握“四个标准”。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一流营商环境,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把握。一是企业投资热度。“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会用脚来投票。”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资本、资源就会流向哪个地方;反之,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差,不仅吸引不来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现有的也可能“孔雀东南飞”。只有企业进得来、落得下、稳得住、能乐业,才算得上是一流营商环境。二是人才满意度。人才是最为稀缺宝贵、不可替代的资源,人才来得越多、越优,越能增加发展的厚度和高度。如何吸引人才,就要看政策、环境能否使人才满意。三是法治建设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只有夯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根基,才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提高区域软实力。四是国际化高度。只有增强改革开放的行动自觉,在对接国际规则、制度型开放方面拉高标杆,对照世界和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地区,进一步找差距、补短板,才能真正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做到“六个真”。找准了问题,也有了改进的标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一是观念真转变。领导干部要找准在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上的差距,敢于主动面对自身的问题,更新观念、转变理念、树立信念,真心实意谋发展。二是意识真增强。推动服务下沉到企业、到基层,相关管理和决策部门要多到企业、基层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前沿、企业诉求,从而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制定政策,真正形成亲清政商关系。三是政策真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市场的期待与需求为导向,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使相关政策不仅好看,更要好用。四是配套真跟进。改进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生态环境,重视法治环境建设。比如,各地区应尽快制定产业链服务保障配套措施。五是优势真做强。充分利用好国家中心城市、“三区一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优势,推动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流量”优势向“留量”优势转变,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及内需潜力,形成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六是监督真够硬。做好监督考核工作,广泛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将改革成效交给企业和群众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