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南日报-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符爱浓家庭:81岁“电池婆婆” 14年收集废旧电池3万多节

   在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松树桥社区柳荫街51号,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墙。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中4堵文化墙的主人公就是社区居民。81岁的符爱浓婆婆就是其中之一,她坚持14年收集废旧电池,她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电池婆婆”。

   2001年的一天,符爱浓在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中了解到,一节废电池可污染1平方米的土地,而被污染的土地所种植的蔬果很容易使人患上败血症和癌症等重病。

   “废旧电池的危害这么大,作为一个党员,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怀揣这般想法,符婆婆决定利用空闲时间收集废旧电池。

   每天清晨6点过,她就会从家中出发,提着塑料袋,一边散步,一边拾起路边的废旧电池。最远的一次,她甚至走到了江北区五里店一带。

   不仅如此,每当看到邻家小孩拿着废旧电池玩,符婆婆都会上前为其上起“环保课“,请对方把电池交给自己。在她的带动下,附近小孩都养成了“有废旧电池找符婆婆”的习惯。外出期间,孩子们还会把电池放在自家门前,等着她回来“检阅”。

   每过一段时间,符婆婆就会将收集到的电池交给环保站处理。在这14年间,她已交予3万多节废旧电池,被邻居们称为“电池婆婆”。

   2010年8月起,为改造市民居住环境、发掘身边的热心人,符婆婆所在的龙溪镇街道开始打造社区文化墙。

   工作人员利用柳荫街51号处的一片空地,建起休闲花园,树起5堵以“仁德孝义”为主题的文化墙,并将松树桥社区居民符爱浓、史远文、胡全葵、余明芳4人的肖像搬上了其中4堵小墙。

   “我们社区没人不认识符婆婆,她肯定有资格上榜!”松树桥社区工作人员郭女士告诉记者,符婆婆和她的家人都十分热心,他们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符爱浓和老伴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子女也都乐善好施、扶贫帮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儿子王升文在一次事故中为了救助工友,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长女王升兰将父亲去世、母亲残疾的小姑子从8岁抚养至成人;其他家庭成员也在全国各大灾害事故救援中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我其实没做什么,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已过耄耋之年的符婆婆头发虽已花白,却显得精神十足,“我现在成了榜样,以后就更要多做好事。”

  蒋质筠家庭:一家四代演绎跨越60多年的“亲情接力”

   在巴南区南泉街道和平村,87岁的蒋质筠老人一家就住在这里。60多年前,蒋质筠抱养了一个小男孩,取名为蒋良才。为了这个孩子,他一直未娶,父子俩相依为命,蒋质筠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尿地将孩子抚养成人。经人介绍,蒋良才与同村姑娘封孝利结婚,婚后,与妻子一起悉心照顾养父蒋质筠,一家人生活虽然清苦,但十分其乐融融。

   蒋质筠老人今年已87岁高龄,60多年前,他将只有4岁多的蒋良才抱养回家,几十年来,蒋质筠一直没结婚,既当爹又当妈地把他抚养成人。1974年,18岁的封孝利嫁给蒋良才,夫妻俩和蒋质筠生活在一起,把老人照顾得很周到。

   2003年,蒋良才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为了给他治病,一家人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2万多元债务。然而,蒋良才还是去世了。

   “当时心灰意冷,就想跟着他走了算了。”封孝利说,支撑她活下去的是丈夫的遗嘱,当时他躺在病床上,拉着她的手说:“我走以后一定要照顾好爸爸,他这一辈子不容易。”

   与此同时,蒋质筠因丧子之痛,已经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了,整天以泪洗面,时常说胡话。封孝利端着饭碗跪在蒋质筠面前说:“爸爸,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女儿,你放心,我走到哪里就带着你到哪里,我有吃的就不会忘了你。”

   为了还债,封孝利白天在电扇厂上班,一个月赚450元,平时家里喂了几头猪,她却舍不得吃肉,等着卖钱;买双鞋子只有串门时才穿,平时在家或下田种地都是打赤脚;别人给她一个鸡蛋、几颗糖果,她都揣在兜里,带回来给蒋质筠吃。

   女儿蒋成霞回忆,每天清晨2点多,母亲就要起床煮猪食、砍柴、割猪草、种庄稼,7点多去厂里上班,中午带饭回来给蒋质筠吃,还要抽空洗衣服,晚上6点多下班后又是干农活,一天下来忙完这些,差不多就到晚上10点了。

   看着辛苦的封孝利,亲戚朋友不断给她介绍对象,希望她能再嫁开始新生活。对于大家的好意,封孝利很感谢,但她有一个前提:带着“公公”出嫁。

   “当时亲戚朋友给我介绍了20来个对象,但听说要一起照顾爸爸就再也没下文了。”封孝利说,后来有朋友劝她,蒋质筠既不是她前夫的亲生父亲,也不是她的亲人,何必带个拖油瓶,“我知道朋友是好意,但我有我的坚持”。

   南泉街道同样丧偶的许世禄被封孝利的孝心打动,2005年经人介绍后,许世禄开始追求封孝利,不仅经常帮封孝利干农活,还给蒋质筠买衣服、礼品,端茶递水。许世禄所做的一切也感动了封孝利,2006年,两人生活在了一起。

   “我最看重的就是他对老人家好。”封孝利说,2012年,蒋质筠因患上严重的疝气住进了医院,生活上不能自理,她和许世禄没日没夜地悉心照料老人。“当时公公已经瘫痪在床,我和老许就明确分工,轮换着给公公洗脸洗脚、端屎端尿。”封孝利说。

   如今,一家四代同堂,令同村村民羡慕不已,蒋质筠一家用自己的坚强和善良撑起了一片天地,一家四代演绎着跨越60多年的“亲情接力”。

  孙蓉家庭:9年志愿服务 想用爱铸造大美之城

   9年时间,是什么让一个人坚持着志愿服务,还带领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共同加入?孙蓉说只是因为想帮助更多的人。今年52岁的她是涪陵区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的创建者,61岁的丈夫杨忠民是她的第一个支持者。在最初的志愿服务道路上,她带着丈夫杨忠民的支持。现在,她还带领着330人。

   2006年5月,43岁的孙蓉第一次接触到志愿服务活动,“当时有网友号召给贫困学生捐书,我就主动联系了他们。”孙蓉的想法得到 丈夫杨忠民的支持后,夫妻俩一起把家里的书籍整理出来,由她带到涪陵区大木乡双江小学。

   5月的天气,孙蓉一行人穿着短袖。孩子们穿着他们“平时舍不得穿的、最好最整齐的衣服”,迎接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客人。“那是长袖校服,孩子们热得满头大汗。”那一刻,孙蓉心疼了,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从2006年5月到2007年,孙蓉一个人带着丈夫的支持,一路坚持了过来。“他的支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孙蓉调侃道,丈夫算半个志愿者。

   在参加过几次网上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后,孙蓉决定组建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2007年底,孙蓉召集10多位朋友,组成了涪陵的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涪陵志愿者大队。

   这一次,丈夫杨忠民正式加入志愿者组织。“我要和她一起做。”杨忠民斩钉截铁地说。

   一年后,这个团队的志愿者已有100多人,而以家庭为单位加入的占20%。

   夫妻俩住在一幢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内,40多平方米的地方。其中一间面积为10多平方米的房间,固定用作商议志愿者活动的场所。1990年从原涪陵县糖果厂下岗以后,孙蓉一家基本上靠在学校做后勤工作的丈夫一人的工资维持生活。

   尽管如此,夫妻俩仍然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并乐此不疲。

   2009年,对于孙蓉和杨忠民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

   这一年,他们开始与区妇联接触,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拓展了服务范围,明确了服务方向,使服务活动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撑。

   这一年,在涪陵区红十字会秘书长汤关键的帮助下,涪陵志愿者大队更名为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他们有了章程,有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活动更加规范。

   目前,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330人。

   在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成立的8年时间里,夫妻俩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总计超过100场次。

   孙蓉和杨忠民也分别荣获全国红十字优秀志愿者,重庆市优秀志愿者、重庆市红十字优秀志愿者、涪陵区首届文明市民标兵、涪陵区优秀志愿者、涪陵区“学雷锋十学十做十评”优秀志愿者、涪陵区四星级巾帼志愿者等称号。

   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夫妻俩也曾有过感慨,有过委屈的泪水,甚至想过退缩。但是,为了坚持做志愿者这个梦想,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博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