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探索

武陟县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整合多方资源 倡导孝慈文化 河南日报网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农村养老是个大难题。武陟县倡导传统孝慈文化,探索整合政府、社会、家庭资源,通过“慈善工程”这个抓手,建成村级慈善幸福院103所,不仅初步解决了部分农村老人迫切的养老问题,而且夯实了基层组织,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

  金水河客户端记者 李建华 通讯员 王璐 文/图

  初夏时节,轻风拂面,麦香醉人。走进武陟县大封镇南孟迁村慈善幸福院,方方正正的院落,宽敞明亮的餐厅、图书室、休息室、娱乐室,老人们有的听戏曲,有的下象棋,有的练书法,怡然自得。82岁的邱凤莲老人正坐在树下示范绣鞋垫,身旁围了一圈村里的年轻人,个个学的有模有样。老人说,要将眼下的幸福生活“一针一线绣进鞋垫”。

  “幸福院老人们不仅一日三餐能吃上热乎饭,还可以休闲娱乐,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人们在这里可舒心。”南孟迁村支部书记孟大勇说,老人们还充分发挥余热,协助村两委工作、调解群众纠纷……

  南孟迁村只是武陟县以村级慈善幸福院为平台,实施“慈善工程”的一个缩影,它的背后是该县从2015年初实施的“慈善工程”,多点嫁接、多极支撑,掀起浓厚的孝亲敬老氛围,打造孝慈文化品牌。

  目前,武陟县共建成村级慈善幸福院103所,入住老人3000余名,惠及群众3.2万人。

  “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弘扬慈善理念,培育孝慈文化,使孝慈成为百姓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该县县委书记闫小杏说。

 把慈善做成“长效保障工程” 

  武陟的“慈善工程”,旨在以慈善为主导,破冰农村养老。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孝慈文化在农村日渐衰落,甚至一些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案事件也时常发生,加之每年春节一过,儿女进城务工,家里留下年迈的老人。这些老人平时不是孤寂在家,就是晒着日头、坐在街头,“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他们生活的写照,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不高。

  “低成本、广覆盖、就地入住”的村级慈善幸福院,恰好顺应了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建起村级慈善幸福院只是“慈善工程”的第一步,还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村级慈善幸福院扶持资金管理,使慈善幸福院“可持续、能长远”。

  为此,武陟县盘活资源,花小钱办大事,按照“村级自筹、子女缴纳、爱心成功人士捐赠”的模式,探索建立资金持续募集新机制,积极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并对慈善积极分子和捐赠大户进行表彰宣传,通过授予荣誉、张贴光荣榜等形式,让爱心人士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得到认可。大封镇老催庄村“孝慈文化主体公园”对凡人善举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小董乡的爱心人士谢振江感慨道:“俺只不过是奉献了点爱心,真没想到还把名字刻在了功德墙上,以后俺还要继续捐款,继续做慈善。”

  该县还创立了“以慈善养老,以土地养院”的模式,北郭乡赵马蓬村通过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商讨、表决,并征得群众同意,回流30亩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幸福院的日常运营费用补贴。目前,该县利用土地养院的13所,专用土地1500余亩,果园补院的2所,专用果园150亩。

  既有柔性措施,还有刚性保障。该县还制定下发了《村级慈善幸福院管理指导意见》、《武陟县“慈善工程”扶持奖励资金发放办法》等,规范管理制度,调动乡镇办事处工作积极性,将政府扶持奖励的200万元资金分别用于先进创新和年终考核奖励。其中,先进创新奖50万元,用于奖励综合典型和单项典型;年终考核奖150万元,用于奖励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慈善幸福院。

  长效机制的保障,让慈善幸福院的老人们吃有所吃、住有所住、乐有所乐、游有所游、学有所学、赛有所赛、干有所干、为有所为。

 把慈善做成“孝慈文化品牌” 

  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向往“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继蝉联第七、八、九届“中华慈善奖”后,满怀期冀的武陟人开始新一轮的思考:慈善工程,究竟需要怎样的精神支撑?

  武陟县民政局局长张荣举给这道命题的诠释是:切实用慈善理念丰富武陟精神,用孝慈文化提升武陟文化,让慈善在武陟蔚然成风,成为一张亮丽的“武陟名片”。

  很快,一场场融义诊、理发、道德讲堂、文艺表演等诸多内容于一体的“孝亲敬老饺子宴”,在武陟县村级慈善幸福院开展起来并拓展到了全社会,由在外成功人士捐资、志愿者出力、村两委组织,定期为村里老人开设。大虹桥“大爱无疆·孝行天下”志愿者服务团队、北郭精神文明义工群、大封“孝德讲堂”义工组织等爱心义工服务队和党员志愿者团队遍地开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借助“互联网 ”组建起来的网络义工组织“群英会”,它由500多名义工组成,依据志愿服务活动分为不同的类别,定期进幸福院开展多样志愿服务,健身保健、医疗卫生、文艺演出、理发……掀起了尊老、爱老、敬老的文明之风。

  慈善,既有纵向的传承接力,也有横向的学习感染。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爱心人士,一件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凡人故事,积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德堂’。大封镇大封村在外人士孙会喜将自家小院捐献出来作为幸福院,并承担35位老人入住费用;在大封镇老催庄村投资的企业家郭海泉得知村里建慈善幸福院,主动拿出10万元用于幸福院建设;小董乡一家养鸡场长年为幸福院老人送鸡蛋,保证每人每天一只鸡蛋,面粉厂则为幸福院长期供应面粉……

  慈善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心,志愿者、义工团队次第涌现,志愿服务已成为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目前,该县开展义工服务5000余次,志愿者人数三万余人……数字的背后,是慈善工程建设风生水起,各种慈善活动异彩纷呈,爱心企业、社会人士成为慈善主力。

  或许不能只用只言片语来描述,不如先来听个故事:在三阳乡北凡村,有一对“特殊”的父子,因为关系不和,被法院判决脱离了父子关系,父亲常年独自生活,村里有了幸福院后,优先考虑让老人入院。看到村里义工们对自己老父亲这么好,儿子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观,主动提出承担老人每月在幸福院的生活费用,并定期去看望老父亲和幸福院里的老人。

  “道德模范争相做,孝仁之道常记心,一言一行都谨记,邻里和睦美名扬……”现在,北凡村慈善幸福院每月20日都会准时召开“老年人家庭会议”,让孩子们来谈体会,讲孝心,在耳濡目染中感化村民,在全村形成尊老爱老的新风尚,达到了“以孝治村”。

  眼下,村级慈善幸福院已成为武陟道德天空下的一处精神地标,至细至微的行动传递着润心惠民的强大力量,为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厦添砖加瓦。

 把慈善做成“基层组织活化器” 

  “慈善工程”扎牢了幸福的篱笆,守望着梦想的麦田,助推着基层组织建设,变化于悄然中发生。在慈善幸福院的带动下,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力、公信力、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

  说起变化,贾村村委会主任谢小国感触颇深,以前在村里不管干啥事村民总是不太情愿配合,还认为是摆花架子。就拿收取卫生费来说,更是个头疼事,哪怕磨破了嘴皮,大伙也不乐意掏腰包,村里建起幸福院后,老人们有了好去处,逢人就夸村两委好。“这不,今年俺村的卫生费不到两天就收齐了,有的村民在路上遇到了,还主动拿出来,没想到卫生费收的这么利索。”

  无独有偶,北耿村村支部书记柴小学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建起了慈善幸福院,带来最大的实惠就是村两委,威望提升了,在村里开展工作也容易多了。村民们看到村两委干部,不再是绕着走,而是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前段时间村里计划修路,因为牵涉到村民的房屋、自留地,村两委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所有的障碍物都按村里的规划全部拆除。如今,北耿村一有事情,村干部、党员群众一起干,上下齐联动、合力一股绳。

  在武陟,这样的“没想到”还有许多。大虹桥乡大官庄村村支部书记郭树旺也有自己的“没想到”,入住幸福院的老人们,走到哪都对村两委夸赞不已:“树旺他们给咱们办了大好事,待咱比亲生孩子都亲,下次选举,一准还选他们”。而慈善幸福院的老人田元、郭平安、孙秀则自觉担当起村里的环境卫生监督员,每天分片检查环境卫生,“政府给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俺们也得村里干点事呐。”

  令人欣喜的远不止这些,该县统战部门将“慈善工程”与文化统战建设有机结合,倡导“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进一步提升了慈善的感召力。在慈善活动的引领下,一些常年跑寺庙、烧香拜佛的村民转变成了慈善义工,孝亲敬老的好家风在乡村得到弘扬。大虹桥乡韩原村建成幸福院后,那些经常烧香拜佛的村民看到义工们给老人做的点点滴滴,纷纷表示:“人家义工跟老人们不沾亲带故,还伺候得这么好,以后俺也不跑寺庙了,就把钱捐到幸福院,孝顺老人,敬奉俺身边的活‘神仙’!”一些喜欢打牌喝酒的村民主动捐出牌钱酒钱去支持慈善,北郭乡赵马蓬村一位村民主动将每月聚会的酒钱,拿出捐给了慈善幸福院。三阳乡南田塘村云峰寺的主持拿出30万元香火钱,帮助村里建成了慈善幸福院。三阳乡的民族村街小麻村筹划建设“清真慈善幸福院”,探索“清真寺 幸福院”的穆斯林养老新模式。

  通过慈善幸福院这个孝慈平台,吸纳聚集了大量社会闲置资金,仅去年一年,该县爱心企业和个人共捐建慈善幸福院825万元。

  以孝慈道德建设为主旨的武陟“慈善工程”运行几年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慈善捐助者有了社会认同感,入院老人们有了幸福归属感,家属们解除了后顾之忧,乡村两级组织巩固了执政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一个有效的载体,赢得了广大群众交口称赞,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矛盾纠纷及信访量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