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探索

走近河南制造“隐形冠军”|行业“配角”站上专业巅峰 河南日报网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河南科隆集团大厦。

  金水河客户端记者 李虎成 赵同增 通讯员 鲍莹莹 文 / 图

  两个月前,某世界知名商用电器制造公司在深圳召开供应商大会,其北美区副总裁主动向河南科隆集团(以下简称“科隆”)董事长程清丰表达战略合作意向,希望科隆到墨西哥建立生产基地,为其提供“端对端”服务。

  作为世界最大的商用电器生产商,这个全球家电巨头、世界500强企业为什么会“屈尊”向一个制冷系统配件生产企业伸出“橄榄枝”?

  员工在工作。

  科隆的实力:在专业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

  5月30日上午,记者在科隆集团见到了刚从美国、墨西哥洽谈回国的程清丰。

  程清丰说,科隆团队在美国和墨西哥得到国际客户与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表示,科隆在当地建厂期间,将获得物流运输、供应渠道、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客户还提出,科隆一旦在当地建厂成功,将在原市场配额的基础上,每年再给科隆增加200万台(套)的制冷系统配件订单。

  国际知名客户为什么会给科隆这么大的“面子”?

  科隆集团制冷系统产业总工程师王跃河解释,该客户原当地供应商掌握国际专利技术,但生产成本较高。科隆的自主专利技术和最新研发的优化设计方案,改变以往提供单独配件的方式,而是用模块化的理念生产出整个制冷系统,既减少了生产环节,又比当地供应商成本降低了20%。

  “他们不仅做到了规模领先,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上成为领导者。”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说,“可以说,科隆是靠技术创新和研发实力‘打败’了竞争对手!”

  据介绍,科隆是全球性的制冷配套件制造商,尤其是蒸发器和冷凝器处于领导地位。科隆制造的蒸发器占据全球市场30%的份额,冷凝器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近50%,冷凝器高端市场份额更是超过了60%,处于“垄断地位”。2015年,科隆生产销售了5600万台制冷系统核心配件,小小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年收入超过25.2亿元!

  “我们是17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供应商!”程清丰自豪地说,科隆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惠而浦、伊莱克斯、博世西门子、ge、海尔、海信、三洋等世界领先家电品牌的指定供货商。这些企业在制冷系统需要研发新品、解决难题或降低成本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河南科隆集团。

  科隆在技术创新上“不惜血本”,年均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近5%,先后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引进留日博士一名,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近年来科隆承接国家“863”、火炬计划等重大专项50余项,先后取得400余项国家授权专利,荣获15项科技进步奖,参与制定了11项国家和军标标准,在专业领域科隆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制冷配套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科隆生产车间。

  科隆的哲学:永远别和客户“抢生意”

  23年前,科隆只是一个生产风扇的街道小企业;而如今,科隆把小小的冷凝器和蒸发器做到了全球第一,在业内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这一传奇故事的背后,是科隆独具特色的发展哲学。

  程清丰说,要想收获成功,就得耐得住寂寞,就要挡得住诱惑。

  1990年,科隆开始研发制冷配件,坚持走高端路线,国际化大客户战略,不急于投放市场,而是潜心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后来居上、一鸣惊人,很快就成为行业第一。

  科隆产品品牌大、品质优,在行业低迷的大背景下仍供不应求。去年年底,集团总工程师宋二虎在董事会上提出,科隆应借此良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市场占有率。宋二虎的提议,得到了公司多数高管的赞同。

  “企业不能光想着自己挣钱!”程清丰再三思量,把这一建议搁置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之外。他说,企业发展要遵守市场规律,不能盲目求大,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稳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也要给同行留出发展空间和余地,让整个行业共同繁荣。”

  科隆最新的模块化制冷系统,只需加个外壳就是完整的冰箱,增加的成本不多,而利润会至少翻上一番!

  行业协会的专家、当地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知道科隆这项研发成果之后,纷纷提议科隆别再只当配件生产商,干脆也当电器生产商。还有一些合作多年的客户,也愿意无私提供运营模式支持。

  程清丰对这些建议一一婉拒。他说,科隆永远不和客户“抢生意”。科隆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要专心做好配件生产这个“看家本领”,心甘情愿把“配角”做到极致,只有这样,科隆才能走得更远……

 ►►评论 

  为河南制造插上“隐形的翅膀”

  薛世君

  当我们对“bat”的叱咤风云、500强大企业的呼风唤雨习以为常时,是否曾留意到身边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竟是行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即日起,本报推出“走近河南制造‘隐形冠军’”系列报道,聚焦和解密河南制造中的“隐形冠军”群体。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研究证明,国际贸易的真正基石,很大程度上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而是那些在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默默耕耘的中小企业。它们有的仅凭一条不起眼的拉链年营业额高达25亿美元,有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小小的拉钉上面,有的把冷凝器和蒸发器做到了全球第一……但或因为从事的行业相对生僻,或处于产业链的深层,或深耕于窄化市场,这批堪称行业“中流砥柱”的中小企业,显得没有那么“显达”于天下,故而被称作“隐形冠军”。

  正如省长陈润儿在国企改革座谈会上所说,企业体现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正是其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所急需的可贵之处。解密“隐形冠军”,就是要从它们的日常实践中参悟“经营秘笈”,从其持久的创新、稳健的融资、科学精细的管理中寻找“成功密码”,从其对质量的高度重视、对研发的超高投入、对全球化的深度融入、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中,探求河南制造的崛起之道,为我省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谋发展“把脉问诊”,为我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开方抓药”。

  科隆的“配角人生”告诉我们,在专业领域的“绝对的领导地位”,来自技术创新上的“不惜血本”,来自专心掌握看家本领、不和客户抢生意的经营哲学,同时也传递一个信息——“隐形冠军”的持续成功,秘诀不仅在于创新,更在于一份持久的专注,一份精耕细作的沉静,一种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更加一贯地坚持大家都知晓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