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故事

脱贫攻坚的河南故事:房前屋后一亩茶 河南日报网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金水河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李英华 陈慧

  六月初,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微微的细雨中,地里刚插好的秧苗透出嫩生生的绿,高低不平的丘陵上一畦畦土地错落有致,青翠欲滴的茶苗仰起头,畅快地吸吮雨水的滋养。

  这里是中央办公厅驻光山的扶贫联系点,在不久前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次推进会上,受到了省长陈润儿点名表扬。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这个小村落何以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大忙人老党

  6月2日,记者早上八点半来到中办驻光山扶贫工作队队员党孝民的宿舍楼下。敲门,没人。邻居说,他已经下乡了。从光山县到文殊乡方洼村,不过30公里,可路越走越窄,泥泞不堪,硬是花了40多分钟才赶到村委会。可是,再一次扑空,村委会工作人员说,他去看茶苗了。沿着山路走了20多分钟,终于在路边见到了他。

  花白的头发挂着雨丝,鞋上裤子上黄泥点点,要不是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很容易把他当成一名当地干部。“别叫我主任,也别叫县长,”中办中直管理局某办公室主任党孝民上来就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为了扶贫,24个中央直属单位派人进驻我省31个重点扶贫开发县,去年年底,中办派党孝民、郭伟立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光山,老党在当地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

  “要采访?”他抓了把头发,“县里扶贫办的同志还等着说事,要不,咱们边走边说?”得,裤管也不用放下了,继续走。

  “党县,又来啦?”“党县,你看我这茶苗种得咋样?”一边走,他一边跟遇见的村民打招呼。

  一亩茶 一口塘

  “你看,这里原来叫碟子塘,现在叫碗塘。”老党戏谑地说。塘里以前淤泥多,水浅,好比一个碟子,村民就把它形象地称为碟子塘;中办扶贫工作队联系水利部门,清淤泥、净化水质,引导农民养鱼养鸭增加收入,碟子变成了碗。

  方洼村地处丘陵浅山地带,耕地分散,不少山坡被撂荒。村子里水塘多,走不了几步就有一大片水,大部分都没有利用。今年年初,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到这里考察时提出,“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说的就是利用村民房屋周围的撂荒地种植茶树,在水塘里养鱼养鸭。如今,方洼村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大学林业专业的老党,说起种植茶叶更是头头是道。

  种茶经济效益高,一亩地能有5000-6000元,是种植水稻的十倍左右。种茶劳动强度不大,大部分留守老人都能干。茶树四季常青,不但能打造青山绿水,又为发展旅游打下好的基础。县里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本着“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培育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等,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小红旗飘扬

  革命老区有这么个不成文的习俗,哪家要动土或者办啥大事,都要插面红旗。在村委会精准脱贫贫困户档案袋上,记者看到了一面面飘扬的小红旗。这是啥意思?“我们按照老百姓的习惯,谁脱贫,就给谁贴上红旗。”郭伟立解释。

  老党和小郭一来县里,首先的工作就是深入田间地头,跟村民聊家常,对贫困户做到知其因、究其原、找其根、开其方、治其病、使其富。对扶贫档案进行动态管理,由原来的一年一统计变成一季度一统计。在扶贫计划上倒排工期,列出脱贫时间表,让干部心中有数,传导压力。抽调40多名乡镇和县直部门精兵强将,充实扶贫力量,并且细化为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定点帮扶、贫困人口检测、专项扶贫、金融扶贫等8个专项工作组,各司其职。

  省委办公厅不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议事会议,23家省直单位和3家中央驻豫企业都主动与光山对接扶贫项目。在中办扶贫工作队的促进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该县达成初步协议,为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和合作社提供小额低息贷款;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光山农副产品上线销售,加大电商扶贫力度……

  大力发展粮油、养殖等传统产业同时,突出抓好羽绒这一主导产业,支持茶叶、油茶、花卉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正说着,有人拍老党的肩膀,扶贫办的同志来村里了,等着开会。他抱歉地冲我们挥挥手,大步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