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南日报-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伊始,南方报纸新快报组织大型策划报道,用脚步丈量“文化中国”,前两天他们到了河南,以下是他们记录的眼中河南。

  【人文河南】

  天下至中,谓之中原,为今河南。

  河南三面环山,中、东部平原,西南部盆地,承东启西、望北向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50万年前,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华夏文明。

  古时,“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那是兵家逐鹿,必争之地,因为“得中原者得天下”。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了一半。无论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二里头遗址,还是“城摞城”现象,朝代的更替都在此留下了痕迹。

  如今,河南这个考古大省正着力突破发掘和发展两种速度失调的窘境。如何背负着历史前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风物知替】

  城摞城 城下埋有几座城

  清朝年间,在开封郑门村里的一口井边,一位妇人正试图用一只小陶罐汲水,不料手一滑,陶罐掉落井中。她未曾想,数百年后的2013年,当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人员清理井中淤积的黄河泥沙时,这只失手滑落的陶罐会重见天日,并成为划定清代地层的凭证之一。

■新郑门遗址挖掘现场。

  作为八朝古都,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都曾定都于开封,它也是历史上中轴线从未变动过的都城。因此,开封当地人祖祖辈辈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几座城”。

  1981年,人们在给开封龙亭湖清淤时,意外地挖出了台阶、殿堂,明代周王府的遗址突然浮现。据文献记载,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将自己的府邸修建在宋、金皇宫的基址上。这让考古工作者为之一振。

  “周王府的挖掘,打开了开封考古的一个序幕。”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三营说,1996年,开封修大梁门门址时,在门下打的地井中挖到了唐代城墙的墙基,流传已久的“城摞城”说法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三营介绍,新郑门遗址挖掘完成后将成为开封展示宋代文化的窗口。

  目前正在发掘的新郑门遗址,便是宋城的外城城墙西段。此上,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与淤积层交叠而生。“城摞城”听似是各朝代文化遗存自下而上的叠压,有明确的界限。王三营说,不同时期的地层只能通过出土的文物等进行判定,并非能简单地划界。但大体而言,现代地层与清代地层相隔4米左右,与宋代地层相隔约10米。由于淤泥的保护,宋城安然地在开封10米的地下,沉睡了上千年。

  顺着阶梯往下走两三米,新快报记者进入挖掘现场。两米多高的土墙,摸上去却是细腻的沙质。王三营说,这是明清时期黄河泛滥淤积的泥沙层。而再往前走一些,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能发现清代马车留下的车辙。在挖掘现场中央,技术工人在挖掘由夯土筑成的宋代城墙,其形状构造在现场的一片黄土之中,仍不十分明显。

  王三营说,等墙体都挖出来,能清晰地看出新郑门后,这将成为开封展示宋代文化的窗口。

  300万平方米的华夏文明诞生地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位于洛阳偃师市境内的二里头村,与中国绝大多数村庄相比,似乎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在它之下,却埋藏着中国最早的大型都邑。

  3月9日,洛阳气温突降,在凛冽的春风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将新快报记者带至二里头遗址的挖掘现场。在一大片荒凉的田野间,有一条四五米宽的黄土路。路的一头是一个小型工厂,烟囱还冒着白烟,另一头与一侧,是栽满郁葱树苗的田地。田地与路之间,打着一个个水泥桩,桩与桩之间连着生锈的铁丝。

  这条路的另一侧,挖出的泥土堆成小山丘,旁边还有个活动板房。赵海涛说,那就是正在挖掘的现场,而脚踩着的这条普普通通的黄土路之下,正是都邑宫殿区东侧的南北向大道。

  整个二里头遗址约30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4个紫禁城,是个距今3500至3800年的大型都邑遗址。其中,最大的一个宫殿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自1959年被发现后,它的挖掘工作至今已持续逾半个世纪。

  “从遗址中可以看出等级划分与统治网络”,赵海涛介绍,都邑分成宫城、祭祀、手工业作坊等9大区域,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格局,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前的时期是华夏文明的孕育,而二里头遗址则是华夏文明的诞生。”

  考古大省的“心事”

  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几名工人正在一个大坑内干活。赵海涛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不是在考古挖掘,而是年久失修的水管又坏了。”

  受限于季节对遗址的破坏,工作队每年仅在春、秋两季对遗址进行挖掘。目前,工作队正式员工只有两名,长期的技术工人有八九名。“考古不是挖宝,发掘工程有许多信息需要一一提取。”赵海涛介绍,由于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规定,每年只能发掘一千多平方米。57年间,300万平方米的遗址,至今只发掘4万平方米。

  “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生活是有冲突的,这很为难。”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幸好是在农村,发展速度比较慢,但上世纪80年代,周边3个村庄逐渐扩张,建房、挖地、修墓等活动对遗址造成的破坏,累积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

  这种窘境,同样发生在开封。走在开封街头,特别是在老城区内,大多是矮而旧的平房或小楼,高楼大厦难见踪影。王三营说,在开封老城里面,一个是限高,一个是限挖,因为高楼要打很深的地基,这是对城市地下遗迹的保护。

  王三营坦言,考古需要时间、资金,城市不敢搞大开发、大建设。发掘后,文物、遗址的保护与维护又是人力与物力的长期投入。“现在开封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展示宋朝文化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个新抓手,新郑门遗址的发掘工作还需进行3至5年”。

  除了发掘与发展的速度不一外,考古工作还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赵海涛说,目前,考古需要现场发现挖掘、文物与遗址保护等复合型综合人才。但在人才培育的高校中,考古又属于冷门专业,不少就读于考古专业的学生,出了社会往往不是从事考古的相关工作。

  二里头遗址发掘的57年间,工作队换了3拨人,平均每拨人都在这里经历了20年的时光。“对于热爱考古的人而言,这里是个圣地。”赵海涛笑称,行内都有句话说,不聪明的人干不了考古,太聪明的人也干不了考古。

  【问道豫人】

  二月河:到中国不来河南,等于没有来中国

■二月河,全国人大代表,作家。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作品。

  新快报:您与河南朝夕相处几十年,您了解的河南文化是什么样的?

  二月河:河南拥有儒家、道家,还有阴阳家,诸子百家中的主体部分。河南拥有中国文化的主体,拥有河洛文化、诸子百家文化,河南文化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主体, 我不说是“之一”。咱们河南,从文化的口袋一掏,老子!再掏,还有庄子、鬼谷子、韩非子、墨子。孔子虽然不是河南人,但孔子的七世祖宗,都是河南商丘的, 他实际上也是在鲁国做河南的事,他自己就讲“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遵从周礼)。孔子的学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哪里的礼呢?也是河南的。

  从函谷关向东看,陕县、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一直看到永城,永城是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我们现在说汉民族,就是由刘邦建立的国号而来的。所以我曾经说,到中国不来河南,等于没有来中国,到河南而不到商丘,你不算是汉族人。

  新快报:如何评价河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月河:从世界横向范围看,有古代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但谈到中国的时候,说的是黄河流域的中国,没有古代两个字,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没有中断的文化、历史,这就是我们河南的文化,黄河流域的中国,也是指以河南为主体的部分,连带延伸的,向北可以延伸到山西,河北一些地方,向南可以到南阳这一带地方,构成河南文化,河南文化的主体,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我说,河南担负着民族文化复兴的主体责任,河南文化兴,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河南文化壮大,就是中国文化壮大。河南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可以用这些词来基本估价。

  新快报:您来过广东吗?您了解的岭南文化是怎么样的?

  二月河:广东的肇庆、深圳、广州、韶关都去过。岭南文化中的六祖惠能,毛泽东评价其为佛教改革者、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耶稣”、被中国人誉为“三圣”之一,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

  【粤走越近】

  开封也有个珠玑巷

■龙门石窟。

  在广东韶关南雄,有个珠玑巷,是中原人民南迁后的一个落脚点。现今,南雄珠玑巷成许多粤港澳台人士,特别是客家人的寻根之地。

  在河南开封龙亭区,也有一个珠玑巷。南雄珠玑巷的名字来源的其中一种说法便与此有关。在北宋末年,由于开封被金人攻陷,当地大批官民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翻过梅岭,这批中原居民为纪念家乡开封所居住的珠玑巷,便将此地命名为珠玑巷。

  客家先民根在中原,中原文化经过嬗变,形成客家文化。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最明显的莫过于源自中原语言的客家话,至今仍有许多中原的古汉语。例如,古汉语“食毕”、客家话“食撇”(普通话:吃完了);古汉语“昼”,客家话也叫“昼”(普通话:午);古汉语“索”,客家话也叫“索” (普通话:绳子)。


■龙门石窟。

  在食俗方面,当代客家人过年过节,仍杀猪宰鸡,吃面食、饺子、扁食(做成元宝形,寓意期盼一年中招财进宝),与中原河洛民俗基本一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