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河南日报通讯员古国凡张译方
3月14日,春风惠畅。叶县城北水闸附近的一座三层小楼里,挤满了乡亲和游客。在围观的人群中,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正一丝不苟的讲解他多年来收藏的煤油灯,碾盘,织布机等老古董。他就是叶县盐都街道问村的农民王建胜。
53岁的王建胜,中等身材,满头白发,脸上爬满皱纹,和他的年龄相比,看上去老上10岁。谈起他创办家庭民俗博物馆,王建胜心潮难平,便滔滔不绝的说起来。
王建胜自幼喜欢收藏。他家祖祖辈辈种地为生,早年生活穷困,上了几年小学便辍学回家务农。别看他读书少,对知识特别尊重,喜欢读书看报。他最初收集古籍、报刊、红色文献,小人书,后来慢慢养成了收集各种各样老物件的习惯。红缨枪,老算盘、镰刀,轿子、留声机等等。老人动情地说:“我收来的这些老物件,尽可能的还原叶县本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教育年轻人,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为了收集这些宝贝,王建胜串街走巷,跑遍了全县的每个乡镇村庄,每到一处,他都会找到当地的藏友,或者询问农用老物件的线索,费尽周折。2011年,为了能收藏一个缠足凳,他先后去了七八趟叶邑镇,当初不管他怎么说,人家就是不愿意卖,后来主人架不住他软磨硬泡,更被他的诚意深深感动,最后以两千元的价格卖给了他。经过20多年的累积,他先后收藏古董2万余件。
在王建胜家,成千上万的老物件摆满了屋子,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2014年,他家里日子好些后,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楼,专门腾出位置最好的两层共14间房800多平方米用来布展。在展示房里,磨剪子匠人用过的磨石,提水用的辘轳,织布机,麻绳,草帽等民俗小物件应有尽有,摆放有序,贴上标签供人观赏。在其中一个展厅,老王把绞车、锥弓、三锭脚踏纺花车等按序号注明纤、弹、纺、织等程序,生动演绎出了如何从棉花加工成为完整布匹的过程。
花了不少精力和物力收集这么多老物件,按理说王建胜这下可以从博物馆的门票中赚点儿收入了。可老王平静地说:“咱这博物馆,全部免费参观。”为啥?老王一笑,透出农民的朴实来,“我开这博物馆不为赚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些咱农民实实在在的生活,让晚辈从这些老物件中了解过去的一些历史和农耕文化,我觉得这么做挺有意义的。”
“以前只能在电视剧上见到的东西,现在可以带孩子来亲眼看看。”一位名叫张翠的妇女领着孩子边参观边感慨地说。去年以来,有近5000余人免费参观了老王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