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之窗

延津:垃圾治理的故事说不完 河南日报网 -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金水河客户端记者 李虎成 赵同增 通讯员 李建彬

  今年83岁的延津县小潭乡大潭村农民范贵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拾荒,40多年下来,他家占地4分的小院里竟然堆出一座高耸的“垃圾山”!

  范贵民对垃圾“视若珍宝”。多年来,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村干部乡干部无数次登门,轮番上阵软磨硬泡,又是“亲情攻势”,又是掰扯道理,希望他同意把家里的垃圾清运出去,但老人总是固执地连连摆手,说啥都不同意。

  今年3月15日,村干部再次上门“做工作”,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工作一做就通,老人答应清除家里的垃圾——村里用“后四轮”卡车,前后拉走20多车总共300多立方米垃圾。

  40多年的“垃圾山”,如何得以一朝清除?“软硬不吃”的执拗老汉,到底为啥“投了降”?

  “垃圾王”为啥“投了降”

  5月12日,记者来到小潭乡大潭村,只见街道干干净净,路两旁成行的柿子树绿叶招展,几棵楝树开出的小花让整个村子满是花香,一群老人正悠闲地坐在十字路口拉家常。

  村党支部书记杨玉顺,指着其中一位身材高大、头发雪白的老人告诉记者,他就是捡拾垃圾“上瘾”的范贵民老人。

  范贵民是个孤寡老人、五保户,双耳失聪,平常说话只能吐出含糊不清的字眼,很多时候只能靠手势和人交流。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处拾荒、捡垃圾,只捡不卖,渐渐地在院子里堆成了高高的“垃圾山”。

  “提起这座垃圾山,村里没人不来气!”杨玉顺说,一刮风全村飘垃圾,一下雨脏臭水满街流,夏天隔着几百米都得掩鼻而行,老人做饭用垃圾生火时,冒出的黑烟更是呛得人无法呼吸。

  杨玉顺多次上门做范贵民的工作,逼得急了,范贵民把他领到村头的坑渠边,指着满坑的垃圾直比划,“那意思是说,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垃圾,凭啥光让俺清家里的垃圾?”杨玉顺说,老人虽然口齿不清,但比划出来的“质问”也让他理屈词穷。“以前农村生活垃圾都是随手倾倒,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即使把范贵民家的垃圾清出去,也是倒在村外的大坑里,治标不治本,大潭照样是个又脏又臭的大潭!”杨玉顺说。

  2014年,为有效解决垃圾围城、围村、围路、围河问题,营造城乡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延津县开始逐步建立健全分级管理、资金投入、宣传发动、垃圾清运、监督考核五项长效机制,突出抓好农村极差道路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和达标村创建等重点工作,城乡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垃圾一天比一天少,农村一天比一天美。”杨玉顺说,范贵民以往很快就能“满载而归”,但随着村里村外垃圾的减少,他后来在外跑一天也捡不回多少垃圾,“生意”越来越差,渐渐地干脆不再出门拾荒。

  今年3月15日,杨玉顺再次来到范贵民家,拉着他到大街上指指干净的路面,又回过头指指他家里的垃圾山说:“如今,村里村外就剩您老家里这堆垃圾了,您看咱这次给清了行不行?”

  范贵民沉思良久,点头同意。杨玉顺赶忙招呼大家动手,村里用“后四轮”卡车,前前后后从老人院子里拉走20多车总共300多立方米垃圾。这个让大潭所有村民头疼多年的垃圾山,总算“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在延津县石婆固镇段庄村,村广场边上碗大的月季花争奇斗艳,一排排仿古民居别具特色,行走在干净的水泥路面上,仿佛置身于城市社区公园。

  农村的干净整洁来之不易,这一点,村党支部书记、“网格长”褚志国深有体会。

  段庄村分为4个网格,包括褚志国在内的4个村干部每人负责一个网格,各自管理两条村内道路的卫生,“网格长”除了自己的责任网格,还要对全村的卫生进行监督巡查。

  “村里现在的两个保洁员,负责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各家各户的卫生都‘包干到户’,各自负责。”褚志国说,2014年最开始的时候,村民对垃圾箱不习惯,每个网格的负责人都是对乡亲们反复叮嘱再三交代,并每天带头打扫大街,“经过3年的时间,如今村民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乱堆乱倒的现象彻底没有了。”

  村容美环境好,段庄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和新乡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褚志国是段庄村的“网格长”,石婆固镇党委书记李宗泽则是全镇的“网格长”。

  李宗泽告诉记者,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全镇划分了1个大网格、8个中网格和40个小网格,做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每个网格人员到位、责任到人。

  镇上的各个网格,由党政办与纪委相关人员组成督察小组,每天入村巡查情况,实行日通报制度,对工作效果不明显的村通报批评,并与村干部报酬直接挂钩。今年以来,他们已对3名失职的村级管理员给予党政纪处分;对村保洁员实行动态管理,发现3次工作不力就及时更换,2015年以来共更换近20名保洁员。

  作为全县的“网格长”,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带队深入各个乡镇,每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奖罚并举,整乡推进,这样由村庄到乡镇、由乡镇到全县,所有地方都动了起来,在全县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这样的县、乡、村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建立起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将整治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让“小网格”发挥了“大作用”,切实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今年1至4月,延津县全县共转运垃圾16530吨,整修道路315公里,粉饰墙体90多万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清垃圾“清”出“摇钱树”

  一年多前,延津县王楼镇任庄村3个紧挨在一起的坑塘,还是堆满生活垃圾、柴草的垃圾坑;5月12日,记者再看到的坑塘,已经都种上了绿化树苗,且长势良好。

  “坑塘种树是被‘逼’出来的!”任庄村村委会主任任贺胜说,清理了坑塘里的垃圾之后,他们就遇到了另一个问题:村里经济基础薄弱,没有余力固化地面或者建设景观,裸露的地面稍有微风就尘土飞扬,成了另一种“垃圾”,“后来,村两委征求群众意见,干脆在坑塘里种上耐活的绿化树种,既能固土防沙,将来又能带来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据任贺胜介绍,任庄村目前共有各种树苗6000多棵,包括400多棵柿子树、600多棵柳树、2000多棵红叶碧桃,还有3300多棵法国梧桐和大叶女贞。

  “可别小看这些小树苗,5年后就会成为俺村的‘摇钱树’!”任贺胜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考察过市场,绿化树苗基本上5年就可以出售,胸径10厘米的柳树每棵可以卖到50元,法国梧桐和大叶女贞能卖到200元左右,“和杨树、槐树这些农村常见树种相比,种绿化树的效益能高上10倍左右!”

  任贺胜说,依托这6000多棵树苗,他们准备把苗圃种植的全部环节摸透、确保“稳赚不赔”之后,带领群众把种植绿化树发展成产业,让周边农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的不仅仅是清一下垃圾、打扫一下卫生。”县委书记祁文华说,在此过程中,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和农户,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农村的政治生态;通过监督和奖惩,切实转变干部作风,锻炼了干部能力,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干净整洁的环境催人奋进,营造了一种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

  采访札记

  下“血本”治垃圾,值不值?

  □新观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延津县可谓下了“血本”:1200万元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支付保洁人员装备、工资、劳保用品和转运经费等;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12个乡镇发放共计360万元的专项补贴;投资227万元,为每个乡镇统一配置垃圾运输车、铲车等,下一步还要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台价值25万元的洒水车……

  粗略一算,该县今年的投入已超过2000万元。而据了解,去年他们也拿出了3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上整合的其他各项涉农资金,该县在农村的投入超过6000万元——这个数字,对一个财政收入不足7亿元的经济欠发达县来说,显得尤其“庞大”。

  “不是这个数字太大了,而是我们过去对农村的投入太少了!”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说,以往的发展模式对农村历史欠账太多,“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垃圾围村”只是这个问题呈现出的现象之一。

  历史的欠账怎么还?如何从根子上破解农村难题?

  只有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延津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准扶贫、农村产业发展、驻村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由县委农办牵头,扶贫、交通、建设、水利等多部门参与,整合涉农资金6700多万元,以全县43个贫困村为重点,按照示范村标准,一并规划,分部门协作,整合资金,投资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2016年计划将全县所有贫困村道路、供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一步到位,实现从贫困村到人居环境示范村的跨越,全年实现1万贫困人口脱贫,两年提前完成全部脱贫目标任务。

  “这钱花得值。”祁文华说,“应付考试”变成了常态机制,“盆景”变成了风景,农村卫生条件改善,群众拍手叫好,老百姓的满意“千金难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环境就是新的增长极,大豫大美农业公司被当地的好环境吸引落地,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投入;干部作风转变,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变化,开始解放思想谋发展,精神的改善是金钱无法衡量的……